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回复: 0

《道德经》学生解读(第1,2章)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2-10 10: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己对《老子》的解读,不一定对,但至少结合了自己的思考,偶有自己想法插入。
《道德经》或称《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老聃)的著作,主要实在找不到好的翻译版本,所以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版解读也供来人批判。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首先,很多解读将第一句的“常”直接解释为通常,显然是曲解,这里的“常”应该指的是恒常不动的,即“道是可以被表述的,但表述出来的道未必是真正或究竟的永恒之道或是真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对“名”的诠释即意识与初源,无名即懵懂也就是混沌一片的,当思想开始即有名才分辨了万物。所以“名可名,非常名”意识与初始也是道的一个呈现和形式,也与道有着相通的性质。
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则讲的是如何通过虚实去理解道的形式,“常无”也就是虚,而虚幻缥缈之物,洞穿之形是“妙”即是巧妙也是奥妙,“常有”也就是实,可以利用其的“徼”边界,轨迹就如后文,实的重点是其形,而形制形状的变化是来自于边界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里“两者”学生认为即是指“道”和“名”也是指“无”和“有”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但有不同的称呼和堆起的解读,所以“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结合即定义为“玄”,“玄之又玄”即两者的叠合才是“众妙之门”即事物和思想演化变迁的门户与起始,一切都在这“玄之又玄”上变化流转。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其实很反直觉,天下都知道美怎么就不美了?但后面的诠释是因为“相”因为美的另一相是丑恶,天下皆知的美就美的话,那是不是还有天下不知的丑,而这个丑正是因为美天下皆知,而产生的比较与衡量的副产品,善也同样会比较出恶行和不义之举,所以不要去追求这种天蝎皆知的所谓“尽善尽美”,所以天下皆知的好,不是好,至少不是全然完满的好。
正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的产生是因为无,正因为有空洞的比较才产生实在的含义,而无也是来自有的,因为实在人才能体会什么叫不存在。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这些理应相对的东西,事实上也都是同声音一般互相圆满的互相对照的,就如道“相合而不同”所以“恒也。”这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变的,哪天都不会突然没有高或低,只要高还存在那低和下就仍存在,这些相生之物互相决定了对方 的恒常。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是“无为”的这里的无为即是指行动,也是指不行动,因为有无是相生的我做了也可能做得一场空,所以圣人不会重视事件的结果,而是体会行动与事件的本身即“行不言之教”何为不言之教,自然就是行动,当我真正以自己的处事逻辑去做的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为什么是“无为”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因为我不重视事情的结果或者重视教育的言传,我才有可能真正办成事情,教育好弟子。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这就是圣人的行动逻辑和事件的根本,事和物天然的没有开始因何而始来自“我行我见”,天生的不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由你掌握或归属于你的存在,行动而不坚持不会强求因为事物的流转不是圣人可以改变或动摇的要做的仅仅是做好自己,功成而不会因为事情的成功与否而居功,因为事物的成败来自于其本身,而不仅仅是你的行动,你的居功只会让自己高视自己而跌入泥潭。“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也正因为不居功,圣人也便不畏惧失败或失去,或是这功绩被冠到其他人头上,此为“不去”即根本的不动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8 18:07 , Processed in 0.0851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