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回复: 1

【大道张三丰传奇】(5)大道论+(6)明辨正邪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0 13: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道张三丰传奇】(5)大道论+(6)明辨正邪
-------------------------------------------------------------------------------------------
【提醒:本系列前几篇连载,链接如下:】
-------------------------------------------------------------------------------------------

【大道张三丰传奇】(5)大道论

三、大道统三教


张三丰的《大道论》约五千字,意境高远,用平实的语言说明大道之源,阐述远超当时世间儒、释、道各家的更高宇宙观,论述天地间产生物质的根本原因、生命的起源,指点迷津。诚如张三丰所说,“予论虽俗,义理最美,所谓真实不虚也。”

张三丰在《大道论·上篇》开宗明义地指出,“道”生天地万物。

“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张三丰说述的大道,是儒、佛、道的共源,是更高的大道、大法。

“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

张三丰当时没有广传这个更高的道。但他的大道论打开人的视野境界,为日后创世主广传宇宙大法、大道铺垫好基础。在这个大道之下,儒、释、道三者只是各展所长而已。

“儒也者,行通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

而儒、释、道三教都没有超越太极阴阳的法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此道原于性、本于命。”

由此开示,所谓佛、道之争无非是口舌之争,大可不必。各修炼法门皆在更高的同源大道下走各家法门修炼之路。


【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态】


贵州福泉山藏张三丰自画像拓本。

四、人身的生成


人的生命在宇宙空间中产生,道家讲性命双修。

何为性命?

张三丰说:“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大道论》)


【以下是一组图——带您透视三千大千界:从微观到宏观,会发现——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细胞粒子就是一组星空】
(以下图文转载自:《透过人眼穿越宇宙,太神奇了》)


上图:以下将展示向人眼内深入观察,不断放大观察空间视野之后的变化情况。


上图:1 进入瞳孔,可见眼底的血管


上图:2 构成细胞的结构


上图:3 构成细胞的分子与原子等等


上图:4 放大其中的某个粒子团


上图:5 组成粒子团的更基本粒子


上图:6 更基本粒子中的更微观基本粒子


上图:7 更微观基本粒子中的空间更加庞大


上图:8 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粒子再被放大,变成一个个星系


上图:9 深入观察一些星系


上图:10 穿越一个个星系


上图:11 又进入无数星体的空间


上图:12 出现了地球


上图:13 开始进入地球


上图:14 出现一片森林


上图:15 森林中有一个人


上图:16 这就是被观察眼睛的那个人


上图:艺术家 Pablo Carlos Budassi画下了著名的“宇宙之眼”:阿尔法星,银河系,仙女座星系,这宇宙林总所有,都被他装进了图里。


“觉悟者眼中的宇宙”【提醒:上图为GIF动图,点击可查看其动态】

五、修身治国,圣人之道


从黄帝、尧、舜、禹为中华子民开创新纪元,一直以道家文化为主轴。两千年后,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孔子则整理先圣治世修为之精要,被后人称作儒家。人们误认为修道以清净无为为本,出世隐逸,而儒家入世间管理政治民生,出现一些儒生对佛道修炼不解和诋毁。

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其学说对世间影响很大。张三丰明察世人的误区,仁慈劝善。

“唐、宋以来,乃有韩、朱二贤,力辟二氏,诸大儒和之,群小儒拾其唾余,以求附尾,究竟辟著何处?反令世尊含笑,太上长叹。”(《大道论》)依张三丰所言,韩愈外甥韩湘子成仙,“雪拥蓝关,盖已知远来者之非凡人也”。朱熹少年就喜欢读儒、道的书,但未遇真道,被举著佛道旗号的小道、妖僧所迷。朱熹晚年学识渊博,再读《周易参同契》颇有体会,方“津津然以仙道为有味也”。而那些小儒辈不过徒吹滥竽,未有真识灼见也。

“韩、朱之辟二氏者,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学佛、老者也。……且其(韩愈)家又生韩湘仙伯,雪拥蓝关,盖已知远来者之非凡人也。朱子少年亦尝出入二氏,盖因不得其门而入,为二氏之匪徒所迷,故疑其虚无荒诞,空寂渺茫,回头抵牾耳。迨其晚年学博,则又爱读《参同契》,并云:‘《参同》之书,本不为明《易》,盖借此以寓其进退行持之候耳’。更与人书云:‘近者道间不挟他书,始得熟玩《参同》’。是更津津然以仙道为有味也。”(《大道论》)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大道论》)

张三丰说“黄老仙道”与“修齐治平”理出不二,其实是佛教东来之前中土先圣之所为。所谓“修道以修身为大”,在“修身”的根本问题上,儒家到高层次上归为道家。

张三丰举人人敬佩的诸葛亮为例,“诸葛亮安卧南阳,道成住世,辅蜀伐魏,出仕安民者,其君父仁义之心万世可鉴哉!”而反过来,对于儒家一再推崇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张三丰则说:“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此大丈夫功成名遂之时也。”他揭示真正的儒家“大丈夫”应具有的生命境界,为大明朝及后世儒生指出一条修身的光明大道。


上图:诸葛亮画像(左)与其著作《马前课》(对中国历史的预言)


上图: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提醒:上图与下图,皆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诸葛亮出山,成为蜀汉军师。


诸葛亮


上图:古代神奇科技——“木牛流马”(现代想象复原图),诸葛亮北伐时使用之,其载重量为“一岁粮”。


诸葛亮

--------------------------------------------------------------------------------------------

【张三丰传奇】(6)明辨正邪


六、明辨正邪


儒释道的争执和相互诋毁,把人带入对儒释道理论形式的追究,以至儒释道又互相渗透,使人忘却修炼的初衷。张三丰在《正教篇》讲到其实只有两教,一正一邪。人不要看重表面的形式,要看实质的作为是什么。

“古今有两教,无三教。奚有两教:曰正,曰邪。”

孔子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老子讲“载营魄抱一”,释迦牟尼讲空,形式上有三,实质都讲修自己,修己利人,都属正教范畴。“孔之绝四,老之抱一,牟尼之空五,皆修己也;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孔、老、牟尼,皆古圣人。圣人之教,以正为教。”(《正教篇》)

“儒家杨墨,道家方士,释家妖僧,亦三教也。虽分三教,仍一邪也。是故分三教者愚,分邪正者智。”(《正教篇》)而儒家中的滥竽,道家的方士,释门的妖僧,亦属于三教也,却都属于邪教。

智者看实质,世人分三教。“盖以名分,不察实也,抑以形分,不按理也。”(《正教篇》)

纵观得道之仙家,“皆仁民爱物之古”。“三千功行,济人利世为先资,二十四孝,吴猛、丁兰皆仙客。”(《大道论》)

古之贤人“忠孝两全,仁义博施,暗行方便,默积阴功,但以死生为念,不以名利关心,日则少虑无思,夜则清心寡欲,以此神全气壮,髓满精盈”(《大道论》)。

“吾愿后之人修此正道,故直言之。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大道论》)张三丰在这里也明确指出,修道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诚意,中华文化外儒内道之精髓,天机尽泄。


明,张三丰铜像
【提醒:上图为高清大图,在图片上点击可查看原大图】

七、大隐廛市修心炼性


历史上,正教都讲修心,张三丰更主张在尘世中修心炼性。在尘世中修心既修得快又扎实,以往佛、道出家修炼形式,不适于在最坏的环境中直接考验、提高心性的修炼方法,不适于在最邪恶的环境中只看人心、分清好人坏人的是非善恶标准。

张三丰强调积德行善,修身正心,就是修炼的根本。“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大道论》)

修炼人从内心到表面都要坚守其法理,“则外尽伦常者其理,内尽慎独者其理”。“忠孝友恭,衷乎内也,然著其光辉,则在外也;喜怒哀乐,见于外也,然守其未发,则在内也。”(《大道论》)内在的功夫修好了,外在的功夫也水到渠成。

能忍,修炼才能升华。“涵养中有大学问,和平处有真性情。诸子须要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则心修愈静,性大愈纯。”(《水石闲谈》)

修炼不可执著于有为,也不可执著于无为,去人心是根本。“夫功夫下手,不可执于有为,有为都是后天,今之道门,多流此弊,故世间罕全真;亦不可著于无为,无为便落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著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玄机直讲》)

张三丰说,修心断欲是最难的,也是修炼人必须要做到的。“还丹容易,炼己最难!凭慧剑剖破鸿蒙,舒匠手凿开混沌。”(《大道论》)“要超凡入圣,岂是小可的事?必须要一尘不染,万虑俱忘,丝毫无挂,一刀两断,永作他乡之客,终无退悔之心。”(《返还证验说》)

张三丰在《扫境修心》中讲到,修炼中无论天目看到什么,都不要忘了修炼的根本,只有执着心全无,才能返本归真。“纷纷内外景如麻,有地驰驱事可夸。撒手不迷真捷径,回头返照即吾家。六根清净无些障,五蕴虚空绝点瑕。了了忘忘方寸寂,一轮明月照南华。”

张三丰在《道情歌》中讲到修心是采药炼丹的基础。“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浦自然药材生。”


李西月重编《张三丰先生全集》插画


上图与下图:清代李西月重编的《张三丰全集》插画



八、仙家汞铅仁义种子


人的心性直接影响修炼者的功夫及层次。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心性的提高,常积阴德,在深层空间是珍贵的物质;而人们常说的仁和义,是道家修炼中必不可少的汞和铅。

“孔曰‘求志’,孟曰‘尚志’,问为何志,曰‘仁’、‘义’而已矣。仁属木,木中藏火,大抵是化育光明之用,乃曰仁;义属金,金中生水,大抵是裁制流通之用,乃曰义。仙家汞铅,即仁义之种子也。”(《大道论》)“使人知此道亦儒道也,养汞培铅,无异乎居仁由义。”(《大道论》)

积足仁义、阴德,意诚心正,才具备修炼大道的物质。

“金木交并,水火交养,故尝隐居求志,高尚其志,而后汞铅生,丹道凝。志包仁义汞铅,而兼金木水火之四象,求之尚之者,诚意为之,意土合而五行全。大道之事备矣。”(《大道论》)




这是《三字经》里的一段话,讲的是“五行”与“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对应关系。



九、口传心授


张三丰说,学道之人如遭遇庸师,盲修瞎练,会招致魔幻。

“只是后人不识邪正,又不知圣贤书中都是隐语譬喻,遭遇庸师……真假不辨,不遇正人,都是盲修瞎炼。”(《服食大丹说》)

“不能炼己于尘俗,未得积铅于市廛,气脉又未甚大定”(《登天指迷说》),盲修瞎练,恐导致心神恍惚,神不守舍,而遭其阴魔。

何为阴魔?“真阳一散,阴气用事,昼夜身中,神鬼为害,不论睁眼合眼,看见鬼神来往,即耳中亦听得鬼神吵闹。”(《登天指迷说》)

“学者未遇正人时,当小心低意。积功累行,遇魔莫退,遭谤勿嗔,重道轻财;一遇正人,笃志苦求。”(《服食大丹说》)

张三丰还说,“大道真机是万金难换,百宝难求。”(《大道论》)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打坐歌》)

张三丰在《大道论‧下篇》指出:“夫道者,岂是旁门小技,乃至人口传心授,金液还丹之妙道也。”《青羊宫留题道情四首》也讲:“访道须要访先天,先天是神仙亲口传神仙。”

在当时的修炼功法中,功的演化都是走丹道的,都要炼丹,一定要真正的师父口传心授。


张三丰画像
(未完待续,请见下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5-2-7 03: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0:47 , Processed in 0.0954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