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回复: 1

使用《易经》注释《道德经》第十五章(六)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2-12-21 21: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帛书老子·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以徐清,安以动之以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弊而不成。



  释义:上古时期能够吉祥运用大道规则之人,深入了解多种均衡通达,但常人却无法理解的深奥道理。正是因为常人无法理解,我只得勉强形容。
据说,上古时期的得道之人行事慎重,如同豫兽穿越冰封的河面,小心谨慎。且心存敬畏,好似警觉的猶兽,畏惧般警惕着四周的种种变化;并谦虚有礼,从不以主宰自居;故,他们的外貌如同渐渐消融的冰凌,亲和细润;如同未经雕琢的原木,朴实无华;如同混成天地的玄德,宽厚包容;如同空旷光明的山谷,变化多端。
浑浊的事物静止后方能够变得清澈,安定的事物运动后则能获得生机。若能遵循天地此消彼长的均衡规律,不让欲望处于盈满的失衡状态,才能弊除外扰,不已成心而为之。


                                                                             正文
如前文所言,梨花认为“豫呵,其若冬涉水”论述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才合一的变化规则。而变化的宗旨是均衡,均衡的表现则是匹配或适合。既根据自身目的,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选择合适的行为。战国末年,集百家学说大成者荀子,在著名的《天论》中将这套规则总结为“参天地”,称其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但其实,这套古老的均衡规则,早在孔子为《周易》作释,解释卦式为何分为六爻时,便已进行过细致阐述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但以上均不是注释本章的重点。因为众所周知的疫情原因,这一段时间梨花确实没能抽出时间安心写作。先是为了保证生产,被反复隔离在厂区宿舍。放开后又因请假的同事与日俱增,一直坚持到梨花也荣幸倒下。如此烧了两天,终于能在百忙之中擦着鼻涕,做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每当这时梨花都悔不当初,忆起那句曾经嗤之以鼻的千古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那么本章的重点是什么?是本末,根本与结果之间的必然关系。



如果说,天地人三才合一是参同天地,梦寐以求的吉祥结局,那么达成此结局的基础或根本是什么?是明察,而且是兼顾了主观与客观的均衡之察。是“猶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的混成结果。

  “猶呵,其若畏四邻”是从主观层面,将观察者视为弱小的猶兽。
猶兽春秋时期,我国陇西地区一种体型只有犬类幼崽大小的小型动物。或许是因为弱小的缘故,猶兽不但警觉,并且胆小,但有风吹草动,便会逃之夭夭。故,古人将猶兽引申为警觉到惧怕的代名词。但本章老子将古之善为道者比作猶兽,绝不可能是贬义,而是赞其观察入微,细致缜密。因为古之善为道者素来秉承阴阳之理,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均衡原则。


因此在老子看来,只有主观的细致观察还不够,还需不以自我为主宰的客观精神均衡观察,方能得出一览无遗的明智结果。如老子本人在后文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既是说,老子认为明智是兼顾了主观与客观的均衡结果。因此老子在“猶呵,其若畏四邻”的举例之后,又加了句“俨呵,其若客”,意在提醒明察之时应心存敬畏,切忌以主宰自居。

而老子这种以均衡为宗旨的行文方式,便是东西方史前哲学均认可的自然规则。如庄子从万物的角度称其为“天均”;老子从治世的角度归纳其为“守中”;孔子则从日用常行的社会层面称赞其为“中庸”;便是舶来禅宗,也秉承不着善恶两边,不着象的“不二法门”。为此,佛陀立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恶尽皆救赎的毕生宏远;而源于古埃及与巴比伦的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在其现已失佚的《论自然》中,同样阐明过万物发展与演变的均衡之理——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


之后, “涣呵,其若凌释。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说的则是古之善为道者,明察四方时展现出的千变万化的不同姿态,如同佛经所言“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缘觉、比丘、比丘尼、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同理,与每个人相处的缘法也不同,有人性情慢热,那就如同渐渐消融的冰凌,通过静谧无声的细润感化他(涣呵,其若凌释);有人则认同朴实无华,那就如同未经雕琢的原木证明自己(沌呵,其若朴);有人喜欢宅心仁厚,那就如同天地不仁的混成之物,敞开心胸,包容万物(混呵,其若浊);有人喜欢日新月异,生机盎然,那就如同变化多端的山谷,展现出你姹紫千红的绚丽(旷呵,其若谷)。

但归根结底,这番论述的目的意在表达易学不拘一格的变化原则,既,变化之道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却有紧抓关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便是均衡。因此老子以“浊而静之以徐清,安以动之以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弊而不成”作为本章结尾。



首先我们来考虑,是静止好,还是运动好?如果您二选一,那说明您与道的缘分还不怎么好。但如果您能敏锐的想到因需而择,根据需求选择行为。那么恭喜您,您已经摸到了得道的门径。没错,这其实就是禅宗意在表达的“不着象”,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与表象的观想之法。故,老子指出“浊而静之以徐清,安以动之以徐生盈”,想让浑浊事物变得清澈,那就让它静止。想让原本安定的事物充满生机,那就让它运动。
但最终,老子仍旧秉承他的“守中”原则,提倡均衡,尤其认为不能让欲望泛滥(保此道不欲盈),并且强调只要能够不让欲望泛滥(夫唯不欲盈),就能够避免在刻意成心的趋势下盲目妄为(是以能弊而不成)。既,达成无为。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及“无为”。
何谓“无为”?
梨花认为,“无为”指——避免,以“有”为目的的勉强作为。既,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行为。如春季万物萌发,所以选择春季播种,便是不勉强,顺其自然的无为之举。
既是说,古代中国奉行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耕规律,便是顺其自然,无为之治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是荀子所说的,参同天地育化的善举,吉祥行为。
但规则也好,大道也罢,都无法避免的会随着时空转变发生改变。为此孔子晚年感慨,如果五十岁,他任鲁国大司寇前能明白易经,顺其自然的变化道理,他周游列国也不会处处碰壁。


虽然孔子留给大众的形象大多是“克己复礼”,极度渴望恢复“周礼”的顽固做派。但到了晚年他的思想观念其实已经发生很大转变,这点从他“韦编三绝”,不遗余力的编订《易传》便可一窥究竟。晚年的孔子其实已经意识到任何时代的规则都需与时俱进,方能继往开来。而“顺其自然”的华夏古礼,同样需要紧随时代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因为当代社会已然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顺其自然的治理阶段。如反季节蔬菜,人工降雨,大规模绿化,基因工程,无不证明人类社会已然进入到传说中“女娲造人”的造物阶段。因此,中华儿女必须要在传统易学的基础上做出符合时代的相应改变,方能与时俱进,化腐朽为神奇,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可以说,当代是继“百家争鸣”后,中华文明又一次本质飞跃的良好契机。因为“百家争鸣”处在“部落领主分封制”,进入到“君主集权制”的关键时期。如同老子预言“大道废,有仁义”,旧有的,曾经维持社会和谐运转的规则如周礼,一旦已经进入破旧立新的关键阶段,全新礼制体系,无论优劣都必然会出现。因此时代选择了儒,选择以忠孝仁义作为天理,和谐为宗旨的全新社会制度。而自欧洲文艺复兴始,全世界又一次不可避免的进入到从“君主集权制”,进入到“民主共和制”的关键阶段。而这个阶段也必然会产生全新的,符合“民主共和制”的社会价值理念。
但从目前的国际局势分析,取法天地,效法自然,秉承和谐共存理念的我们的前景却不太乐观。因为资本至上的利益集团早将我们视作不共戴天的生死大敌,所以才无所不用其极的炮制出“毒教材”这样令人不齿的肮脏手段,妄图从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启蒙教育入手,歪曲中华民族数千年才累积下的勤劳,善良,包容,公允,正直等优秀民族文化理念,从文化基因层面彻底抹杀中华。


梨花甚至预感到,如果中华儿女把握不好本次机遇,恐怕将陷入比靖康之耻,鸦片战争更加耻辱的,万劫不复的时代深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1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1:12 , Processed in 0.1074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