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9|回复: 1

读《道德经》有感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21 17: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之父老佐殁于彭城,家将护其母至陈相邑,老子早产。老子长大一些后,母亲为他请来了商容做老师,商容给老子传道授业,但老子提出的许多问题都让商容感到束手无策。商容常答到:“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也。”这更激发了老子对知识的渴望。后来在商容的推荐下,老子入周学习,并任周守藏室之吏。晚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只留下了道德五千言。
        读《道德经》后,我认为老子在博览群书之后将怎样生活的答案归结于效法自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隐于世间的道,这个道支配天地间的一切,又不仅仅是事物的简单规律,这个道也是老子所认定的人生观。
      《道德经》第二章说:“高下相见,长短相形。“体现老子的辩证观,老子认为美丑等特性是在对比中显现出来的,推及到社会,有为和无为也是相对的,没有得到也就没有失去,由此劝解人们看清得失,从而”至虚极,守静笃“。
        孔子大力推行仁义,并周游列国来传播他的思想,老子却嗤之以鼻。《道德经》中,老子以排比来强调仁义的弊端。老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们只要抱朴,少私寡欲回归本真状态,仁义自然就会回归。
        孔子与老子的仁义极为不同:首先,老子的仁义是人性中的本真的仁义,老子倡导人们通过无欲无求来回到本真,孔子则主张人们通过仁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更侧重于后天的培养:其次,孔子的仁义是具有阶级性,次序性的,而老子主张无差别地对待天地万物。荆人遗弓的故事就说明老子是真正的博爱者。
        老子对于生死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人的生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最终也会归于无。人生有情智,情使人际和谐融洽,智使人通达有则。智统情才是人生的正常状态。而我们一旦认识到人生的循环,就不必为死亡而悲伤恐惧。
        老子被尊为道家始祖,仅有一部《道德经》存世。《道德经》是他一生所成。在老子生存的那年代,周氏衰微,诸侯逐鹿,百姓罹难,士人都著述立说,游说诸侯,以定天下。老子也为此做出努力,但他不屑于有游说,就写下《道德经》来教化天下人。《道德经》既有对君主的劝告,也有对百姓的建议。他认为人民应该绝圣齐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从而达到无为状态。若人人如此,则天下可安。《道德经》将统治者分为四阶层: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心中最优秀的统治者实行无为之政,能使百姓富足安康。
        由于时代差异,人们容易对老子的无为产生质疑,认为这与“躺平“”摆烂“无异。但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本质是遵循客观规律而不加以人为干预,历史上行无为之治的帝王并非不作为,而是谨慎的发号施令。
        而对于普通人,老子认为我们要致虚极守静笃,通过减少欲望来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能够遵循它。同时,道德经中提到:“不知常,妄作,凶。”指出了不遵循客观规律的后果。
        老子通过《道德经》倡导我们减少欲望,顺应自然,回归本真,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5-3-27 07: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撸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6 20:09 , Processed in 0.08461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