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8|回复: 1

孔子为什么“老而好《易》”?

[复制链接]

1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2-2 13: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古学界每一次新的重大发现,总是给传统的思想观念带来挑战!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包括《二三子》、《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六篇文献,[1]除《系辞》及《易之义》的部分内容见于今本《系辞》和《说卦》外,其余皆是佚失了两千多年的古书,记载了孔子老年对《易经》的论述,其中有许多前所未见的言论,为人们重新认识孔子和《易经》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契机。
自汉代以来,儒家学者对《易经》的解释,从“象数”、“易理”、“玄学”、“历法”及“治世”等多方面入手,似乎《易经》是无所不包的学问,这种观点不仅过于唯心,而且也与孔子所述不符。汉晋儒家释《易经》,对孔子的“易道论”直接无视,对《周易》的本质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秦始皇“燔《诗》《书》、杀术士”,对文化传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道学因此由显学变为隐学,致使汉晋儒家不懂“道学”,进而不懂“易学”。1933年出版的《性命法诀明指》,说明了“道学”的实际传承情况:
阅进丹经万万篇,末后一着无人言;阳关一闭准长生,千佛万祖皆单传。[2]
此诗是赵避尘的两位恩师——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代宗师了然、了空禅师所传。诗中所说“阳关一闭”,是指修道初期的入门功夫——“精关锁闭”之法,此法在赵避尘以前无人提起,只是在宗教内部口传。所以,从汉代以来至1933年以前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除佛、道两教宗教界内部的人士以外,世人对道法的修行口诀、机关要窍、气血运行径路及内显景象基本是未知的。丹书虽有记载,但多为隐语比喻,没有明师指点,不能入门。因此,自汉代以来,儒家学者不仅解释《道经》南辕北撤,解释《易经》也谬误百出,除《焦氏易林》尚存古聖遗迹外,[3]余者皆不堪一读!
二、孔子对《周易》的研究并没有彻底完成,汉晋儒家继承的《周易》并不完善。班固在《艺文志》篇首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4]所言正是这种情况;《儒林传》“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5]也是说“六经之学”从此有缺憾了,《尚书》的传承就是明证。而《易经》虽为“卜筮之书传者不绝”,但是,现存的十种“易学”文献,六十四卦卦名完全相同者仅有十例,[6]说明其受“焚书”的影响也是空前绝后的。
帛书《易传》的出土,不仅使我们得以了解孔子老年的“易学观”,也是我们根据这些材料校正今本《易经》错误的基础,有必要深入地加以研究。而“夫子老而好《易》”这个古老的话题,就是研究这些问题的最佳切入点。虽然已经有多位学者对此课题撰文加以讨论,但是从“道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此课题还前所未见。本文将从孔子老而好《易》的时间开始对此问题展开讨论,不足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一、孔子“老而好《易》”的时间

帛书《要》篇第9行: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7]
说明孔子老年对《易经》的喜好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与《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絶。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8]
是一致的。《孔子世家》记载的孔子之言,是孔子晚年研读《易经》的感叹之词,也是反映孔子“易学”研究水平的关键之词,说明当时孔子已经意识到在有生之年来不及把《易经》研究透彻了。《论语·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9]
旧释把“大过”解释为“过错”、“过失”或者“凶兆”,今从《史记》及《要》篇的记载来看,孔子此言应当是“正确理解《易经》而没有大的错误”,语意与《史记》的记载相近。
孔子究竟于何时“好《易》”、“喜《易》”?这是中国“易学史”及“文化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学术界对此颇有争议。对于《论语·述而》的记载,郑玄、何晏及梁皇侃等人都认为孔子说这段话的时间是在五十岁之前。[10]朱熹认为孔子说这段话的时间是晚年,五十当是七十之误。[11]郭沂认为孔子说此言是在五十六、七岁至六十岁之间。[12]廖名春认为孔子“喜易”、“好易”应在晚年,而不是五十岁之前,《论语》此章也应看作是“孔子晚年深入学《易》之后的追悔之言”。[13]祝和军也持同样的看法。[14]赵法生的看法则更进一步,他认为孔子对此不是一般的追悔,而是深感遗憾:
不仅如此,孔子似乎对于自己在生命的晚期才如此服膺《周易》而深感遗憾,《要》篇说:“我好学而才闻《要》,安得益吾年乎?”这一句话与《论语》中“五十以学《易》章”表达了同样的心境。如此这般的投入和感叹,表明《易经》给晚年的孔子带来了巨大的思想震憾。[15]
赵法生对孔子晚年“易学”思想变化的分析是深刻的。遗憾的是,他没有认识到孔子晚年已经抛弃了《周易》的“卜筮说”,在探讨孔子易学思想变化时偏离了的方向。
对于孔子在晚年好《易》具体是哪一年,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庄子》中记载的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对于判定这两点很有价值!《庄子·天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 ?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16]
文中“五十有一”当是“五十有七”之误。简文“十一”与“十七”的合文同形,无法区分,疑古论者据此认为孔子至楚见老子不足信,怀疑过甚。[17]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镜记载传记:“孔子弟子顏回、子贛之徒七十有七人。”[18]“七十”写作:



汉简“七十”合文

與帛书《要》篇第13行下写作:



帛书“七十”合文

形的“七十”同形。[19]此合文即可读为“七十”,也可读为“十七”或“十一”,究竟怎么读要看文献的具体情况。《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八年阳虎为乱,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20]又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出游”时年五十六,证实孔子于五十七岁见老子合于情理。因此,《庄子》记载的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应是“五十七岁”的误写。
据《庄子》记载,孔子四十岁求道,至五十七岁也未得,因此南遊见老子,可知孔子求道心情的迫切!这对研究孔子于何时好《易》以及其“易学观”发生转变至关重要!《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居陈三岁,而陈国故址即今之淮阳古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
苦县,即今鹿邑县,距离淮阳70公里。孔子长期居陈,当与向老子问道有关,这也应当是孔子“易学”观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因孔子在哀公十一年冬反鲁后未再出游,而《要》篇第9行说孔子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证明孔子好《易》发生在出行期间,准确地说,应当是发生在向老子问道之后,也就是孔子五十七岁时,郭沂的观点是正确的。
二、《易经》不是“卜筮”之书

世人多以为《易经》是卜筮之书,不仅是因为《周礼·春官·太卜》有这样的记载,在已经出土的阜阳汉简《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中,其经文后面均有关于占卜的记录,[21],[22]当然这并不能作为判定《易经》就是卜筮之书的依据!《隋書•经籍志》:
《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聖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備殷《易》之缺。[23]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易占》(按:书名是李零所命,似有不妥),与所见易学文献皆不相同,其体例是先在卦画下讲卦的结构“某上某下”,然后释某卦为某义,然后讲“某方某数某方某数”(李零认为,“饺”可读“交”,表示相配),然后讲所当干支、卦序(同今本《周易》),最后断四时吉凶。[24]从帛书《二三子问》第18行下“西南温始【於下,東北】寒始於【上】”来看,[25]海昏侯墓《易占》可能包含卦序的原始信息。
以上三例,证明了《易经》传承的复杂性,也说明在不同的“易学”体系中,其经文后有无占卜记录或者取决于传经者的个人喜好。孔子于中年对《易经》不够重视,应当是认为《易经》是“卜筮”之书。帛书《要》篇记载的孔子与弟子子贡的对话,反映了孔子老年“易经观”发生转变,认识到“卜筮”是百姓之道,非《易》!帛书《要》篇第12行:
子曰:“校(绞)哉!赐,吾告女(汝)《易》之道!良筮而善占】,此百生(姓)之道【也,非】《易》也。”[26]
廖名春的补文,与孔子晚年的易学思想契合。孔子好《易》,在于《易》有“德义”,而非“卜筮”,对于这一点,孔子在《要》篇中有详细的解说,见《要》第17-18行: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始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27]
可见孔子对《易经》的重视,不是因为“卜筮”,而是因为“德义”。“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这三句话,是孔子对“易道”的高度概括,与今本《说卦》: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叄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28]
的思想是一致的。《要》篇第8-9行:
子曰:吾好学而才闻《要》,安得益吾年乎?吾□……[29]
由于前面的文字几乎全部残毁,使我们不知道《要》篇给《易经》怎么定性。但是,《易经》与“延年益寿”有关,是不容质疑的。
三、《易经》与“道学”

对上面引用今本《说卦》“幽贊於神明而生蓍”,韓康伯注:
幽,深也。赞,明也。蓍,受命如响,不知所以然而然也。
《周易集解》辑录荀爽和干宝的注释:
荀爽曰:幽,隐也。赞,见也。神者在天,明者在地。神以夜光,明以昼照。蓍者,册也。谓阳爻之册三十有六,阴爻之册二十有四,二篇之册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上配列宿,下副物数。生蓍者,谓蓍从爻中生也。〇干宝曰:幽昧,人所未见也。赞,求也。言伏羲用明于昧冥之中,以求万物之性,尔乃得自然之神物,能通天下之精,而管御百灵者,始为天下生用蓍之法者也。[30]
朱熹注:“幽赞神明,犹言赞化育。”[31]此释出自《中庸•至诚》
按:“赞”,各家所释皆误,当读作“鑽”。《说文•金部》:“鑽,所以穿也。”“幽鑚”,即下行鑚入幽深之处。帛书《系辞》第20行:
夫易,聖人【之所以极深】而达几也。唯深,故达天下之讼。唯几,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故不疾而数,不行而至。[32]
“极深”,与“幽深”同义。“几”,是“机”字的省写,即“机关”、“枢纽”。“达机”,即“进入机关要窍”,今本误作“研几”。《周易集解》辑录荀爽的注解:
荀爽曰:谓伏羲画卦,穷极易幽深;文王系辞,研尽易几微者也。[33]
印证了《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这段话,[34]一字之差,就使经文精华尽失。




与此《系辞》对应的内容,又见于今本《老子》第15章,各本内容如下:
王弼注本: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35]
帛书乙本: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36]
北大漢簡:古之为士者,微眇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颂。[37]
郭店甲本: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玄达,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38]
《说文•玄部》:“玄,幽远也,象幽,而入覆之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故此“玄达”,与《系辞》“极深而达机”、《说卦》之“幽鑚”同义。在各本中,以郭店《老子》甲本为最优,其内容不仅与道法深度契合,也与上引《系辞》内容相符,这是孔子的易学思想与《老子》有关的证据之一。郭店甲本用“必”字,有极强的“警示”语意!“非溺”,非指“不遗尿”,而是指“不失精”,同时证实此处位于人体下腹。“玄达”,即“到达幽深之处”。“深不可志”,即“处此深处不可用心志”,这是“养氣”的不二法门!而此“幽微深远之处”,就是道家所谓“虛无之窟”、“丹田炁穴”。
龙门派第九代祖师柳华阳著《金仙证论》“图说第十”云:
夫虚无之窟,内含天然真宰,則谓之君火、真火,真性元神亦是无形,静则集氤氲而栖真养息,宰生生化化之原,动则引精华而向外发散,每活子时二候之许,其窍旋发旋无,故曰“元(玄)关难言”。其炁之行,后通乎督脉,前通乎任脉,中通乎冲脉,横通乎带脉,上通乎心,下通乎阳关,上后通乎肾,上前通乎脐,散则透于周身,为百脉之总根,故谓之“先天”。其穴无形无影,炁发则成窍,机息則渺茫,以待成全八脉,则八脉凑成,共拱一穴,为造化之枢纽,名曰“炁穴”。[39]
可见“炁穴”对修行者来说极其重要。此“炁穴”名目繁多,道书所谓“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甲乙坛”、“戊己戸”、“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炁穴”、“土釜谷神”、“灵根欛柄”、“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中”、“一”等等,[40]皆指此穴。因为它是炁机发生之地、万物化育之源,所以是位于人体下腹部最重要的窍穴。凡修道者,必须先入“虚无”,进入“入静状态”;然后在入静状态下初醒、进入“内知觉状态”时,立即依法行功,凝神入炁穴。不能入此穴,与仙佛无缘。北宋道教南宗初祖张伯端著《悟真篇》“七言绝句”第十二首:
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41]
《易纬•乾凿度•象成数生》:“易起无,从无入有。”[42]一个“入”字,说出了行功的关键。道教南宗第三祖薛道光著《丹髓歌》第五首:
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以精养炁炁养神,炼作黄芽幷白雪。[43]
说明此穴是修行者的“主观意识”必入之地。李涵虚著《三车秘旨•收心法提词》云:
不分善恶与贤愚,总要收心坐虚无。入得杳冥方见道,最初一着好功夫。[44]
“入虚无”、“入杳冥”不是目的,只是入道的手段,所以先秦及后世道家皆反复强调!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道原》首行:“恒无之初,迵同太虛,虛同为一,恒一而止。”[45]又《庄子•天地》: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又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46]
《说文•页部》:“顺,理也,从页,巛声。”[47]《广雅•释诂》:“巛,顺也。”王念孙疏证:
巛、顺声相近。《系辞传》云:“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说卦传》云:“坤,顺也。”坤,《释文》云:“坤,本又作巛。”[48]
可见在许慎、张揖、王念孙等文字学家看来,“顺”字所从之“川”,本应作“巛”。据廖名春考证,今本《周易》卦名“坤”是后起字,最早见于战国玺印,宋人洪适《隶释》荟萃汉魏碑碣189种,乾坤之“坤”字无一作“坤”,都写作



熹平石经卦名“巛”字

“川”、“巛”。[49]从熹平石经《周易》与“坤”对应的卦名写作



熹平石经卦名“巛”字

其“利涉大川”之“川”写作



熹平石经“川”字

来看,[50]该卦名也应作“巛”。《说文解字群经正字》:
“巛,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2 1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出来,你是个做学问的人,但是,有点儿扎在故纸堆里,走不出来的感觉。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凡写文章,著书立说,无非表达个人的思想,有什么区别呢?对古人,你就深信不疑,对今人,你就嗤之以鼻,尤其对没有名气的今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7 21:02 , Processed in 0.14099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